白居易與箏來源:國風古箏藝術中心微信公眾平臺作者:賈熙華網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UyNTAxNDk4NA==&mid=2247483712&idx=1&sn=acfcf50ae3cfbc161007ca0fc9fd150f&chksm=fa25c3e7cd524af15ea2a72a3d5a5bf492716ce153467d9b2689f17262ba090303ecc59626b2#rd
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不光在文學上造詣非凡,在音樂修養(yǎng)上也同樣成就卓越。他的詩吟詠過箏,琴,琵琶,胡笳等。就箏而言,可以說白居易是中國歷史上對箏樂藝術的理解和表現(xiàn)最為充分的一位詩人。毫不夸張地說白居易是中國詠箏第一人,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。在《白氏長慶集》中收有詠箏和與箏樂有關的詩十多首,這在歷代詩人中都是絕無僅有的。從他的詠箏詩中,我們不僅可以知道他怎樣理解和欣賞箏樂藝術,還可以從中解讀出許多有關音樂文化,有關音樂藝術的真諦。 1,對箏的熱愛 白居易所有的詠箏詩,都能表現(xiàn)出他對箏的熱愛,其中有一個與箏有關的有趣故事。當時他的友人牛僧儒是在揚州,白居易在洛陽。白居易知道揚州的箏制作質量很高,請牛僧儒替他尋覓一臺好箏,兩人為此詩歌往來多首。因為當時白居易奉佛,牛僧儒寄去箏的同時,還寄有一首戲謔意味的詩:“但愁封寄去,魔物或驚禪.”。白居易回詩: 楚匠饒巧思,秦箏多好音。如能惠一面,何啻直雙金。 玉柱調須品,朱弦染要深。會教魔女弄,不動是禪心。 這首詩直抒胸臆地說出了他對箏的熱愛和對揚州箏的高度評價。也間接表達了友人之間的親密和不拘小節(jié),以及彼此對箏的熱愛和默契。 2,對箏樂藝術的詩意描繪 審美是主觀的。同樣一首樂曲,同樣覺得它很美,但音樂素養(yǎng)不同,對它的主觀感受卻各自不同。又由于音樂形象抽象,很難用文字表達。而白居易不僅文學造詣非凡,即使對音樂也有深刻的理解。文學和音樂在白居易身上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合。請看他的一首長達一百四十字的史詩級巨作《箏》 云髻飄蕭綠,花顏旖旎紅。雙眸剪秋水,十指剝春蔥。 詩在還沒有進入對音樂的欣賞,先寫彈箏人的服飾和裝束的靜態(tài)之美以及手指與琴弦相觸時的動態(tài)之美。寫到樂器表現(xiàn)的不同情感,用了大量自然事物和景物,像猿,鸞,雁,蓬,霜,冰,珠,刀等。大量物化手法的應用,更容易引起聽眾的聯(lián)想。樂曲節(jié)奏的快慢,用“回斷雁”和“轉飛蓬”加以動態(tài)化。時斷時續(xù)則用“鏘還委”和“咽復通”來表現(xiàn)。表現(xiàn)箏曲意境的連綿不斷用“珠聯(lián)千拍碎”;干凈利落,毫不拖泥帶水的結尾用“刀截一聲終”來形容。抽象的音樂形象,被如此豐富,細膩,逼真的視覺效果來形象化,以達到與聽眾的共鳴。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,沒有深厚的全方位文化和音樂修養(yǎng),都不可能達到。 3,與人生的感同身受 白居易聽音樂不是娛樂,而且生命體驗和藝術感受;得到的不是一時快感,而是心靈的共鳴。他總是把音樂中的哀樂和自己的命運遭遇想聯(lián)系。他四十歲被貶為江州司馬,三年以后結束貶謫離開江州,朋友送行時聽箏。他有一首《聽箏》: 花臉云鬢坐玉樓,十三弦厲一時愁。憑君向道休彈去,白盡江州司馬頭。 晚年他回到洛陽,在另一時間和場合聽箏,他又有一首《聽夜箏有感》: 江州去日聽箏夜,白發(fā)新生不愿聞。如今格是頭成雪,彈到天明亦任君。 都是聽箏的感受,兩首寫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,卻遙相呼應:當年,因為唯恐音樂的強烈刺激使青絲變白,所以“不忍”聽;幾十年后,他已經飽經風霜,白發(fā)滿頭,所以“彈到天明亦任君”。對音樂的不同感受和態(tài)度,充滿著人生的滄桑之感。只有終身熱愛音樂,對音樂感受和理解達到了很高層次的人,才會寫出這樣的詩。 |